动态新闻

服务地方经济 争取发展资源
发布时间:2019-05-23  浏览次数:269  分享:
    8月25日,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工作会议在宁波象山举行。会议对近年来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对下一阶段工作的战略布局和目标任务进行讨论和研究。会议研究制订了地方合作工作体系和政策机制,提出了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工作的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在教育科研领域人才集聚、学科综合、成果丰硕的优势,通过建立与社会紧密结合的各种形式的合作体系,整合校内校外资源,积极参与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在高质量地向社会输出知识、传播文化、培养人才和转化成果的同时,为浙江大学的发展争取雄厚的社会资源。浙大党委书记张曦、校长杨卫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十一五”期间,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工作要力争在合作机制与体系建设、合作载体和合作平台建设、技术转化和产业辐射、新农村建设、西部合作、高级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要加强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和面向行业需求的应用性研究机构和面向区域经济的服务性研究机构的建设。加速推进工业研究院、台州研究院以及其他类似研究机构的建设,建立一批与企业共建的研发中心,强化直接面向区域经济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要在浙江省和周边省份建立10家以上的产业孵化基地或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加大浙江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推进力度,力争形成年产值1000亿元的技术服务辐射能力。
    
    杨卫在讲话中结合对世界高水平大学社会服务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对浙大开展地方合作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他指出,浙江大学的地方合作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变:从数量扩张为主向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重转变,大幅度提升重大项目和有重要影响力项目的数量;从自发合作为主向自发合作与学校有组织的合作并重转变,提高合作水平和层次;从项目合作为主向项目合作与长期战略合作并重转变,提高合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从被动适应性合作为主向适应性合作与导向性合作并重转变,提高合作的主动性。他强调,浙江大学地方合作工作要进一步创新合作模式,建立学校与地方互动的嵌入式的合作新载体。要建立一批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的大型研究机构,形成以浙大教授为核心的、面向区域辐射的、有带动力的研究机构。同时,还要建立教师、专职研究人员、合同研究人员、协作研究人员、兼职研究人员等多元化的研究人员结构,形成以教授为核心的、宏大有力的研究队伍。
    
    张曦在总结讲话中对下一阶段地方合作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进行了布署。他指出,加强地方合作、开展社会服务是浙江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学校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学校各部门要统一思想,制定规划,抓重点突破和制度创新。他指出,要抓住合作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示范点建设等重点工作,做强做大。要集中力量,确保完成已经签定的地方合作协议,要认真实施新签定的地方合作协议,进一步分析地方上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合作机遇,开拓新的合作领域。要很抓成效,提高显示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他强调,要围绕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进一步开拓国际视野,通过引进和转化国外最新技术,不断提升我校地方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在全国高校以外促内中发挥引领作用。
    
    据了解,“十五”期间,浙江大学与地方在教育、科技、人才培养、干部交流、文化建设、医疗卫生服务、政策法律咨询、管理、规划等众多领域开展合作。合作的科研项目达13000余项,技术合同经费约20亿元。目前为止,浙江大学已与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中的9个市、全部17个经济强县市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或科技合作协议。同时,浙大还与贵州、江西、云南等省份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浙江大学为地方服务的横向科技经费规模居全国高校第一位。浙江大学于2005年9月率先在全国同类高校中设立地方合作处。通过地方合作处,目前已签约的合作项目合同经费已经超过1亿元。
    
    会议期间,浙大常务副书记、地方合作委员会主任陈子辰作地方合作工作报告,贵州大学校长陈叔平介绍了浙江大学对口支援贵州大学的情况,象山县县委书记周江勇介绍了象山县与浙大开展合作的有关情况。地方合作处负责人介绍了《浙江大学社会服务规划》及其配套政策,科技处负责人介绍了组建浙江大学工业研究院的设想。电气学院、教育学院、农学院、机能学院、生科院、医学院的与会代表分别介绍了学院地方合作的工作经验。与会人员围绕大会主题和有关内容进行了分组讨论。
    
    大会由副校长朱军主持。浙大各部处、学院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石楠 高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