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一年,台州科创“成绩单”分外亮眼,作为台州“科创最强大脑”之一的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也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高能级平台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服务地方能力显著提升,重大项目引进取得重大突破,创新链加速赋能产业链……
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
打造教科人一体化发展台州样板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融合发展。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抓住“新”关键,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助力台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作为台州科技创新大脑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前端连接基础研究,后端连接产业创新,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更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排头兵”,挑起了台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大梁”。2023年,台州市政府与浙江大学开启新一轮合作后,研究院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凝练科研方向,整合原有研究所(中心)资源,构建精密制造、光电信息、先进材料和医药健康四大研发中心,进一步聚焦服务台州产业发展。
去年,研究院牵头的1家及参与共建的1家全省重点实验室同时获得认定;获批2024年度省“尖兵领雁+X”科技计划项目3项,新获批2025年度省“尖兵领雁+X”项目4项;成功引入准独角兽企业的生产基地建设与中试转化平台建设项目,首期拟投资预算2亿元;与企业联动打造研究生“订单式”培养新模式……过去一年,研究院多点开花,平台建设、科技攻关、人才引育和成果转化等领域捷报频传。
“研究院始终以台州产业需求为导向,持续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过程和技术创新组织方式,探索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台州样板。”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院长吴勇军介绍。
聚焦高能级平台建设
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去年,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四大研发中心主动谋划布局,全力推进高能级平台建设,牵头的“全省先进固态储能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和参与共建的“全省妇科重大疾病精准诊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同时获得认定,实现了研究院在省级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近日,“全省先进固态储能技术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场地改造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其中,产能为1万块软包电池的全固态电池中试线已进场完成安装。
“实验室将围绕国家和浙江省能源结构转型的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开展电/氢固态储存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研究,包括高能量长寿命固态离子电池技术、高容量低温度兼容的固态储氢技术和高功率低损耗固态电介质储能技术等。”实验室方向带头人、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先进材料中心副主任洪子健研究员介绍。
实验室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自然联合基金、省“尖兵领雁+X”项目等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聚集了一批高端专家人才。未来几年,研究院也将以全省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契机,打造集基础研究、中试生产、应用示范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固态储能技术研发基地,为全省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在“服务国家战略”上,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主动担当,以“创新+”服务“国之需”。自2020年起,研究院与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开展“轨道交通电气化工程建造关键智能装备研发与应用”科研项目合作,围绕轨道交通电气化工程数智化建造的主线,成功研制出了信号工程智能检测车、信号机房焊线机器人等多台套国际首创的智能装备。
“这些工程装备已经在新福厦高铁、京唐高铁等多个建设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有力地提升了我国轨道交通电气化工程的智能建造水平,为我国高铁‘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院长助理、项目负责人郑军博士介绍。
目前,该团队已完成5个子项目,形成发明专利40项,在工程装备设计方法、复杂机电装备智能控制、铁路工程信息集成和AI技术应用等领域形成了一批有分量、部分“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在产出高水平成果的同时,也为我国铁路、城轨、公路等基础设施建造的智能化与数字化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聚焦人才强院核心战略
高质量培养、高水平引进创新型人才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根基。一直以来,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坚持以党建引领科研创新,持续打造“博士支书”党建品牌,以三个支部博士书记和团委博士书记示范带头,把党支部建在科研攻关一线,持续发挥“红色科研智囊团”引领作用,争取“把党员培养成科研骨干、把骨干党员培养成管理者”,形成独具特色的“望闻问切”党支部工作法。
2025年的第一季度已过去大半,光电信息中心党支部书记陈浙泊博士的笔记本里已经记录了不少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我们刚刚完成一笔订单,从签约到交付,用时一个半月。”据陈浙泊介绍,去年光电信息中心一项目团队在入企调研时发现一家焊接材料企业有测量焊条尺寸的需求,“对方要的很急,我们实验室刚好忙于其他项目,最后是在团队一位工程师家的车库里完成研发的。”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在陈浙泊看来,正是在一次次走访调研中,人才和企业实现双向奔赴,企业的需求得到满足,研究院的人才也得以成长。目前,研究院与博信电子合作研发的“石英晶片在线研磨分析测控仪”,填补了全球新一代精密石英晶片在线测频仪的技术空白;与杰克智能共同开展的“水泵轴智能制造系统研发”,实现多个控制工位信息互通;与仙居医械小镇先后开展医疗器械类研发项目10多项,带动产值达到5000万元……去年,“红色科研智囊团”培养了正高1人,服务企业476家次,解决企业难题266个。
在高质量自主培养人才的同时,研究院聚焦“人才强院”的核心战略,高标准精准引进高质量人才。
去年,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成功引入杭州禹泓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建设与中试转化平台建设项目,首期拟投资预算2亿元,该项目规划用地达60亩。“台州医药产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同时研究院精心打造的医药健康中心也能为该项目后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创新支撑。”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医药健康中心主任翁勤洁教授介绍,多方考量后,禹泓医药决定落地台州,伴随项目而来的还有数十位来自创新药研发、生产等领域的高水平人才。
自精密制造、光电信息、先进材料、医药健康四大研发中心组建以来,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的平台创新能级和创新辐射力全面提升,“虹吸效应”愈发明显,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不断汇聚。
聚焦产教深度融合创新培养模式
壮大台州产业人才队伍
为加快培育匹配新质生产力发展急缺的战略人才,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健全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通过与企业建设联合培养基地,探索“订单式”学生培养新模式,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赋能创新台州建设。
此前,在“双碳”背景下,研究院与浙江方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创立“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联合研究中心”,专注于生活污泥、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研发,合作期间双方联合培养12名研究生,浙江大学动力工程博士研究生丁佳敏就是其中之一。“‘订单式’培育能让我们的学习范围不局限于课堂,研究项目更贴合企业实际需求,我们也能更早接触行业、积累实践经验、提升就业砝码。”丁佳敏介绍。
特别是为解决传统培养机制仅以学术产出为导向、与产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在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研究院不仅创新性提出了“企业提人才需求—企业项目支撑—研究院订单式培养—毕业留企业工作”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台州模式,同时采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为研究生搭建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与产业相融合的成长平台。
研究院还依托浙江大学雄厚的教学、科研、师资优势,整合社会多方办学资源开展高端培训,为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学习和成长的加速服务。去年,研究院打造的标志性本土化“地瓜经济”椒江样板项目,以区内规上重点工业企业为主要培育对象,打造高水平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已组织开展学习活动9期,共邀请19名教授、专家,走访调研学员企业32家次,为企业家搭建了便捷的科创链接平台。
同时,研究院为乐普药业规划了内训课程,完善人才队伍培育,助力瑞达机械智能制造转型获省级数字化车间认定,支持金维达电机运营规范化建设与提升,帮助四海机械技术诊断与研发问题解决等,以立体式服务陪伴企业成长与韧性发展。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浙江大学台州研究院将在市校双方的共同领导下,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聚焦“315”科技创新体系,重点围绕台州市六大未来产业布局,积极谋划重大科技项目,聚焦聚力高能级平台提升、高水平人才引育、高效能成果转化、高质量研究生培养,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加快台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科技支撑。